(注:以下评价基于互联网公开信息及行业经验,不代表54HR意见,具体体验需以实际使用效果为准。)
传统HR管理往往在员工发生劳动纠纷后才会被动处理。而裁判文书网让HR能够前置风险管控,通过分析海量司法判例,提前预见潜在问题,优化自身管理制度,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。
这是裁判文书网对HR最直接的价值。在发放正式Offer前,对关键岗位候选人(如高管、财务、法务、核心技术人员、采购等)进行诉讼记录核查至关重要。
核查内容:
劳动争议记录:查询候选人是否曾频繁起诉前雇主。这能反映其维权意识、对雇主的期望以及潜在的“碰瓷”风险(如专门利用企业管理的漏洞牟利)。但需理性看待,单次诉讼可能是前雇主的问题,频繁诉讼则需警惕。
经济纠纷记录:查询候选人是否有借贷纠纷、合同纠纷、失信记录(可作为“老赖”的辅助验证),这关系到其个人的诚信和财务状况。
刑事案件记录:查询是否有职务侵占、商业贿赂、泄露商业秘密等与职业操守相关的犯罪记录。这是红线,一旦发现,通常应一票否决。
使用建议:
合法合规:必须事先获得候选人的书面授权,明确告知将对其进行背景调查并包括诉讼记录查询。未经授权私自查询可能涉嫌侵犯个人隐私。
客观判断:发现记录后,应给候选人解释的机会,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,避免“一棍子打死”。
这是裁判文书网更高阶的用法,堪称HR和法务的“免费智库”。
学习判例,规避用工风险:HR可以搜索本地区、本行业的类似劳动争议判例(如加班费计算、绩效工资扣除、违纪员工解除、调岗调薪等),了解法院的判决倾向和尺度。
例如:搜索“年终奖 劳动争议 [城市名]”,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年终奖是否属于工资、离职后是否应当发放的判例,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更严谨的年终奖发放制度。
完善公司规章制度:通过研究败诉案例,可以发现企业规章制度常见的漏洞。例如,规章制度未经过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导致无效;违纪规定模糊不清导致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为违法解除等。HR可以据此修改和完善自己的《员工手册》和各项管理制度。
评估仲裁/诉讼风险:当与员工发生潜在纠纷时,HR可以通过查询类似案例,初步预判案件的胜诉率和可能的经济补偿金额,为决策(是调解还是应诉)提供依据。
虽然不是主要用途,但在某些情况下,HR(特别是涉及员工外部商业行为时)也可以协助业务部门对合作伙伴的关键人员进行基本的诚信调查,查询其是否有严重的商业欺诈、违约等不良记录。
信息权威:数据来自各级法院,权威性高,比一些商业背调公司的数据更原始、更全面。
完全免费: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即可查询和使用,成本极低。
数据海量:涵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已公开的裁判文书,信息量巨大。
并非全覆盖:
时间滞后性:案件从审理到结案再到上网公示,有数月不等的延迟。无法查询到最新的、正在审理中的案件。
非100%公开:涉及国家秘密、个人隐私、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的文书不会公开。调解结案的案件通常也没有文书。
技术问题:网站偶尔会出现访问卡顿、检索功能不精准等问题。
信息解读需要专业性:裁判文书是法律文件,包含大量专业术语。HR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文书内容,抓住关键事实和判决要点,避免误读。
不能作为背调的唯一年一依据:裁判文书网只是背调的工具之一,必须与学历验证、工作经历核实、职业资格核查、面试测评等方法结合使用,才能形成对候选人的完整评估。
对中国企业的HR而言,中国裁判文书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、免费的合规风控神器。它极大地提升了HR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决策科学性。
对于初级HR:它是一个高效的背调工具,用于筛查候选人风险。
对于中高级HR和HRBP:它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,用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流程,打造更合规、更人性化、更能防御风险的用工体系。
使用准则:始终在合法、合规、尊重隐私的前提下,将其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,而非做出决定的唯一标准。
版权所有: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