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注:以下评价基于互联网公开信息及行业经验,不代表54HR意见,具体体验需以实际使用效果为准。)
一、 积极方面:HR工作的“三大支柱”
背景调查的“核心工具”
验证履历真实性:核对候选人所声称的过往任职单位、职务、任职期限是否与该公司官方备案信息相符(通过查看历史股东、高管信息)。
了解原雇主状况:了解候选人前东家的经营状况、规模、行业地位,从而判断候选人经历的可信度和含金量。例如,候选人声称在某大型公司任总监,但查询发现该公司实缴资本极少且被列为经营异常,其陈述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。
核实候选人信息真实性:这是最直接、最重要的用途。对于关键岗位(如高管、财务、采购、核心技术等)的候选人,HR可以通过该系统:
效率与成本:免费、高效、权威。相比部分付费背景调查服务,公示系统提供了最基础但最关键的企业信息,大大降低了背调成本,提高了效率。
合作伙伴/供应商筛查的“风控前置”
是否存在:确认该公司是否合法注册。
经营状态:是否被列入“经营异常名录”、“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”。
行政处罚:是否有劳务纠纷、社保缴纳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记录。这直接关系到合作风险,比如一个因拖欠社保被处罚的公司,很可能也会在合作中出现问题。
HR部门不仅招人,也经常需要采购外部服务(如招聘外包、培训咨询、福利供应商等)。在选择合作伙伴时,其公司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风险识别:通过查询系统,可以快速识别风险:
企业自身管理的“自检明镜”
HR需要协同法务、财务等部门,确保本公司信息的准确和合法。
年度报告公示:提醒并确保公司按时完成年报公示,避免因逾期被列入经营异常,这会对雇主品牌和招聘吸引力造成严重打击。一个“经营异常”的公司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。
信息一致性:确保公示系统中公司的高管、股东、注册资本等信息与内部情况一致,为融资、并购、业务合作等场景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撑。
二、 局限与挑战:HR使用中的“痛点”
尽管该系统极其有用,但在HR的具体应用场景中,仍存在一些局限:
信息的滞后性与不完整性:
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、文化、员工口碑(这部分需要看准网、脉脉等平台补充)。
具体的司法纠纷详情(需要裁判文书网补充)。
社保缴纳人数(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数据,但未直接公示)。
滞后性:企业的许多变更(如高管变动、地址变更)并非实时更新,通常在工商变更完成后一段时间才会同步到公示系统,无法反映“此时此刻”的状态。
不完整性:系统只提供客观的备案信息,缺乏更深度的数据。例如,它无法显示:
信息解读需要专业判断:
系统提供的是“原材料”,需要HR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。例如,一个企业“注册资本很高”但“实缴资本很低”,可能意味着什么?一个企业有多次“股权出质”记录,又代表了什么?这要求HR不能只看表面,而要结合业务知识进行综合判断。
无法覆盖所有用工形态:
对于候选人与小型工作室、未注册团队或自由职业者的合作经历,该系统无法核实。
三、总结与建议
总体评价: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于企业HR来说,是一个权威、免费、高效的基础性风控工具。它虽然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。它已经成为了HR职业素养中“尽职调查”环节的标配动作。
给HR同行的建议:
必查环节:将其作为中高端岗位及关键岗位背景调查的规定动作。
组合使用:不要孤立地使用它。应将其与裁判文书网(查劳动纠纷)、脉脉/领英(查人际网络)、面试深挖等方法结合,形成立体化的背调体系。
理性解读:学会看懂基本信息背后的含义,对于存疑的点,应在面试中作为问题向候选人求证。
对系统的展望:
希望未来系统能够进一步优化,例如:
提供更灵活的查询方式(如通过身份证号反查个人曾任职的所有企业)。
增加社保缴纳人数等更具参考价值的字段(在符合隐私法规的前提下)。
进一步提升数据更新的及时性。
总而言之,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HR手中一把强大的“利器”,善用它可以有效提升招聘质量,规避用工风险,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、风控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主办单位: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八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