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注:以下评价基于互联网公开信息及行业经验,不代表54HR意见,具体体验需以实际使用效果为准。)
“直聊”模式,效率至上
主动出击,精准触达:HR不再被动等待投递,可以像“猎头”一样,根据岗位要求主动搜索、筛选人才,并直接发起对话。这对于招聘急缺岗位、中高端岗位或被动求职者尤其有效。
即时沟通,快速反馈:省去了邮件往来、系统通知的延迟,聊天式的互动极大地加快了初筛和约面流程。一个问题,几分钟内就能得到回复,体验远超传统平台。
人才库资源丰富且活跃
用户基数庞大:Boss直聘拥有海量的个人用户,覆盖了从蓝领、白领到金领的各个层级,尤其在互联网、科技、新媒体、销售等领域的求职者中渗透率极高。
活跃度高:由于其产品设计更偏向于移动端和社交化,用户的响应率相对较高,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。
招聘流程一体化
从寻访、沟通、交换简历、预约面试到发放Offer,几乎所有环节都可以在APP内完成,形成了高效的闭环管理,方便HR跟踪每个候选人的状态。
数据与算法推荐
平台会根据企业发布的职位,利用算法进行“人才推荐”,每天推送一批可能合适的候选人,为HR提供了更多选择,有时能发现“意外之喜”。
性价比相对较高
与传统的前程无忧、智联招聘相比,Boss直聘的套餐模式(通常以“畅聊卡”等形式出现)对于大量招聘基层和中级岗位的中小企业来说,成本效益比非常突出。
信息过载与“已读不回”
HR端:主动发起聊天门槛低,导致HR可能同时与上百人沟通,管理压力巨大。很容易遗漏或混淆候选人信息。
求职者端:求职者也会收到大量HR信息,导致“已读不回”现象极其普遍,这对HR的热情和效率是巨大的打击。
人才质量参差不齐
由于用户基数过大,简历库中“水分”相对较多。HR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初步筛选,从海量沟通中辨别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候选人,面试邀约后的“放鸽子”率也较高。
高端人才覆盖不足
虽然Boss直聘在不断向上渗透,但在总监、副总裁等真正的高端职位的招聘上,其效果依然难以与LinkedIn(领英)、猎聘或传统猎头相比。很多资深人士并不活跃于此。
套餐套路与隐形消费
尽管起步价低,但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(如更多曝光、更多主动发起聊天的额度),往往需要购买更昂贵的套餐。各种“道具”(如刷新职位、置顶卡)层出不穷,增加了额外的预算压力。
平台监管与用户体验
虚假职位问题:部分企业利用职位做广告或收集简历,损害了平台信誉。
骚扰问题:少数HR或求职者的不专业行为(如言语骚扰、薪资不实)会影响双方体验,平台虽在治理,但难以根除。
明确岗位定位:
基层/中级岗位、互联网相关、销售类岗位:作为主战场,大力投入,充分利用直聊效率。
高级及以上岗位:作为补充渠道,与猎头、猎聘、人脉推荐结合使用,不要抱有太高期望。
优化职位发布和沟通话术:
职位描述(JD)要清晰、有吸引力,突出公司亮点和职位优势。
初始沟通话术要个性化,避免群发感。针对候选人的经历提问,能显著提高回复率。
高效管理流程:
善用“标签”和“待处理”功能,对海量候选人进行快速分类标记。
设定好沟通节奏,对于已读不回的候选人,可以适时发送一条跟进信息,但不宜过多。
合理规划预算:
根据年度招聘计划和重点,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组合,不必盲目追求最贵的,但要确保核心岗位的曝光和沟通额度充足。
从企业HR的角度看,Boss直聘是一款革命性的、以效率为核心的大众化招聘平台。它极大地提升了招聘前段(寻访和初筛)的效率和体验,是招聘中基层岗位的绝对利器。
然而,它也存在信息过载、高端人才缺失等固有短板。聪明的HR不会只依赖Boss直聘一个渠道,而是会将其纳入自己的招聘武器库,与其他平台(如智联/51job用于传统行业,猎聘用于中高端,LinkedIn用于外企和国际化人才)搭配使用,形成组合拳,才能最大化招聘效果。
总而言之,Boss直聘是HR的“标配”,但绝不是“万能药”。用好它,需要技巧、耐心和清晰的策略。
公司主体: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
注册时间:2013-12-25
注册资本:1,000万(元)
实缴资本:900.224万(元)
注册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中路16号院1号楼18层1801内09